收藏本站 | RSS订阅你身边的知识朋友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数码科技 » 正文
09月20日

中科院第二代自研芯片诞生,成功实现性能翻倍

作者 : templebaike | 分类 : 数码科技 | 超过 145 人围观 | 已有 0 人发表了看法
导语:

中国半导体产业正迎来历史性转变,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采用新型RISC-V架构的芯片,成功实现了性能的翻番。在全球芯片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,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,不再依赖外部技术。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芯片制造的技术挑战和RISC-V架构的兴起,以及中科院自主芯片的突破。

文章复述:

中国半导体产业虽然一度在外部约束的阴影下受到压抑,但却顽强前行,走上了一条令人鼓舞的转型之路。芯片制造过程可分为研发设计、制造成型和封装测试三个关键阶段,各有各的难点。在研发设计方面,高通、华为、苹果等巨头一直表现良好,而在制造成型领域,台积电和三星一直占据领先地位。然而,封装和测试过程虽然相对容易被忽视,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后摩尔定律时代,芯片制造工艺的进一步缩减增加了难度,性能提升的空间变得有限。面对这一挑战,台积电、英特尔等厂商开始调整策略,建立了以封装测试工艺为核心的“小芯片联盟”。

这种市场领先的“双核覆盖”工艺已经在AMD和苹果的芯片上成功验证,证明了这种封装工艺在提高性能方面的潜力。然而,制造芯片的难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 芯片的开发设计看似简单,却包含了许多核心技术。其中,建筑与EDA软件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。虽然华为已经成功设计了5nm芯片,但在这两个关键领域,华为仍然高度依赖海外技术。移动芯片由ARM架构主导,桌面芯片由X86架构垄断,两种架构似乎无法撼动。 然而,ARM架构技术完全独立,却中断了与俄罗斯市场的合作,这使得国际市场的合作态度面临重新考虑。 幸运的是,中国已经找到了一种替代方案,即RISC-V架构。RISC-V是全球开放使用架构,核心技术无国界,永久免费使用。该架构为国产芯片提供了新的选择,摆脱了对ARM和X86架构的依赖。 中国科学院较早加入RISC-V架构,推出了第一代芯片“香山”,采用台积电的28纳米工艺。 该芯片具有面积小、功耗低、性能优异等特点。然而,中科院并没有止步于此,他们的第二代芯片“南湖”正式亮相。虽然受限于与台积电的合作,但这次他们选择了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代工厂,旨在实现2GHz的性能。中科院的测试结果表明,第二代芯片的性能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,远远超过了第一代,国产化的概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。 在外部限制升级的背景下,中国芯片产业不断取得技术突破,中科院和各大企业的不懈努力为国产芯片的崛起铺平了道路。
上一篇:刚对沙特禁运AI芯片,华为就和沙特建设云数据,感谢美国让出市场 下一篇:东莞即将成为“第二个深圳”?两大电商巨头的投资让人匪夷所思
640*60广告位

相关文章

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

发表评论

必填

选填

选填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